茶叶的采摘(俗称:采青)很有讲究:
1、芽梢驻芽形成后顶叶小开面(1/3成熟叶大小)至中开面(1/2成熟叶大小),春秋茶采顶叶小开面2~4叶,夏暑茶可适当嫩采;
2、标准芽叶;心梢驻芽2~4叶嫩梢及幼嫩对夹叶,新鲜无损伤。采时要做到“五不”,即不折断叶片,不折断叶张,不碰碎叶尖,不带单片,不带鱼叶和老梗。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,特别是早青、午青、晚青要严格分开制造,以午青品质为最优。
对于春茶和秋茶的采摘时间上,一般有这样的说法:
1、春茶采摘节气大概在“谷雨至立夏后”,时间在"4月20日~5月10日”大约在上午10:00时~下午15:30时左右。
2、秋茶采摘节气大概在“秋分前后至寒露”时间在“9月15日~10月15日”大约在上午10:30时~下午16:00时左右。

根据时节天气的不同,晒青有不同的晒青方法。一般为下午4时左右,晒青气温22℃~28℃,不高于33℃,放在日光下,利用太阳光的照射热能和吹风萎凋,散发部分水分,散发低沸点青草气,时间20~30分钟,减重率约为7-10%,晒青要适度均匀,叶子宜薄摊,至叶面失去光泽,手提叶梢基部顶端下垂为适度。凉青是使鲜叶中的各部分水分重新分布均匀,散发叶间热量降低失水和化学变化速度,凉青时间约1个小时。

摇青是乌龙茶制作特有的操作方法,也是铁观音特征形成的关键。传统摇青采用的是手工筛青方法,茶筛是用竹蔑编成底部浅平方形网孔的圆筛,直径110cm,高20cm,筛沿有一径向横梁便于将茶筛悬挂离地面操作,每筛投叶量5kg左右,筛青时用力双手握茶筛边缘上推下拉,有节奏地进行旋转摇摆,使叶子在茶筛上做圆周与上下翻动,使茶青呈“C”行跳动。促使梗脉内的水分向叶片输送,同时破坏部分叶缘细胞。

摇青后将茶青放在晾青架上进行摊青,时间一般在1小时。摇青过程包括“摇”和“摊”两部分。“摇”是“动”的过程,“摊”是“静”的过程。经过4到~5次的反复“动摇”和“静摊”相间过程,细胞破裂和水分散发到一定程度后,酶促作用剧烈,叶绿素部分破坏与转化,香气显露,“绿叶红镶边”形成。摇青后摊置历时由短到长,摊叶厚度由薄到厚。第二、三次摇青必须摇到青味浓强,鲜叶硬挺,俗称“还阳”,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平衡。第四、五次摇青,视青叶色、香变化程度而灵活掌握。做青适度的叶子,叶缘呈朱砂红色,叶中央部分呈呈汤匙状,发出兰花香,叶张出现青蒂绿腹红边,稍有光泽,叶缘鲜红度充足,梗表皮显有皱状。

炒青,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萎凋的手法,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,阻断了茶叶的发酵的过程,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。淡青是制茶史上一个大的飞跃。
乌龙茶内质“色、香、味”在做青阶段已基本形成,炒青是个转折工序,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,承上则迅速制止一系列酶促氧化作用,巩固已形成的品质特征。启下是继续散失部分水分,便于揉烘等整形阶段的操作。炒青工序对于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。

揉捻是将杀青后的茶青后的茶青叶或萎凋叶揉捻成条索、卷曲,并破坏茶青叶表面细胞,挤出茶汁凝于叶表。
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,茶叶通过揉捻工序可以减少速包、包揉循环次数,加快茶叶成形,提高工作效率,是茶叶初加工工艺中重要的成形设备。

包揉是闽南乌龙茶包括铁观音制造特殊的塑形工艺,采用“揉、压、搓”等动作,使茶条形成紧结、弯曲、圆紧的外形。包揉可进一步摩擦叶细胞,使之破裂挤出茶汁,粘附在叶表面,加强非酶性氧化,增浓茶汤。
揉烘阶段是塑形介绍,可细分为三揉三烘(过火)六个工序,其程序为:揉捻-初烘-初包揉复烘-复合揉(定型)烘干。

茶叶应低温(约60~70℃)烘焙,烘至足干。干燥是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,进一步形成茶叶的形态特色、香味,去掉多余的水分,使含水量低于7%,便于储存。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,蒸发水分和软化时子,并起热化作用,消除苦涩味,促进滋味酵厚。